今天是:
                        亳州文明网   |   安徽文明网   |   中国文明网
首页 > 历史文化
老子
时间:2018-04-28     来源:涡阳文明网     字体大小( )     打印文本

  老子(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前471),姓李,名耳,字聃,我国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铭》和《史记》分别称老子是“楚相县人”和“楚苦县人”。1990年以来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反复考证,确认老子降诞在春秋末期宋国相县厉乡曲仁里(今安徽省涡阳县闸北镇郑店村)。

  老子的生平事迹,史书记载不多,详情难述。司马迁只写个合传,即《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记载老子不足500字,语焉不详,过于简略。此外,在《左传》、《史记》、《孔子世家》、《庄子》、《列子》、《韩非子》和《吕氏春秋》中尚有片段和点滴记述。综合起来:老子童年生活在谷水岸边,少年拜师于商容,老子的人品、思想和学识渐长。约公元前551年,被周王室选任守藏室史(亦称柱下史)。此间,他潜心研究各类经典,博览群书,通古好今,声誉渐高,成为一名精通周礼理论和制度的学者。约公元前535年,周室衰微,诸侯争霸,内乱迭起。老子记事不遂甘简公之意,被免去史官之职。出游鲁国间,孔子曾从老子“助葬于巷党”。公元前530年,甘平公执政,老子被召回守藏室。由于他学识渊博,几年后孔子适周,再次向老子问礼,老子良言教诲,孔子印象深刻。公元前520年,周王室内乱再起,王子朝携大批典籍逃奔楚国,老子蒙受失职之责,再次被免去守藏室史之职,回到故乡宋国相县。在乡邻中,通过最低层的劳动生活,老子的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开始与周礼决裂。此时,孔子带着子路等弟子来相县见老子,两人为大道与仁义发生了争议,分歧较大。十年后,孔子再访。这时,老子经过探索新的治世方法和宇宙本源,已逐步形成了道法自然、以无为本、有无统一的世界观。老子向孔子系统地阐述了天地万物生成变化之根本大道的宏论,孔子深受震撼,后来对弟子说:“我知道鸟善飞可用箭射获,鱼善游可用钩钓取,兽善奔可用网缚捉,但不知龙能乘云上天。老子的学问道德莫非像一条飞龙!”

  老子晚年,诸侯征战更繁,他完全失望了,便西游秦国。至函谷关时,为关令尹喜挽留,经尹再三劝说,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对自己毕生的道学观点进行总结,写出了五千言《道德经》。从此,成为道家学派及道教的经典著作。《道德经》文约辞要,博大精深,哲理宏富,意境高妙,全书分上下两篇,上为《道篇》37章,下为《德篇》44章。《道德经》围绕这一核心对宇宙的起源、世界的存在方式、事物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以及人类社会的种种矛盾和解决方式等重大问题,都作了大量、精辟、概括地论述。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和总根源,“道”生化万物,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万物的自然法则的观点,开创了中国哲学的本体论,认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刚柔、强弱、祸福、善妖、大小、进退对立统一,相互转化,充分表达了朴素的辨证法思想,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揭示事物相反相成、依存和转化的辩证法的著作,堪称“哲理诗”和“万经之王”,高踞于世界哲学之林,为人类文化的瑰宝。对我国历代的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文学、养生、医学等诸多领域产生了深刻而又巨大的影响。

  老子首创道学,是无与伦比的一代哲人。他有极大的智慧,识穷宇宙,道贯人天,启华夏之绝学,立万世之道范,声望与黄帝齐同。东汉尊老子为至极;唐朝奉之为始祖;宋真宗册封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道教尊为始祖、太上老君、三清界为道德天尊。

  老子的《道德经》,先由尹喜保留,传诸后代,至庄子时,《道德经》的观点方才得到流传。老子出关入秦后,隐居于扶风一带,死后葬于槐里,其墓尚在。


Copyright © 2000-2020     GYWM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涡阳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皖ICP备18010154号
地址:涡阳县行政中心8楼     投稿邮箱:wenmingguoyang@163.com
Tel:0558-7257000      Email: ahgywmb@163.com